上月底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同性婚姻适用于全美后,同性恋话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受到热议,中国的社交网站上也有人欢呼,电子商务网站上出现更多象征同性恋的彩虹旗。本月初,中山大学一名女生在毕业典礼上“宣布‘出柜’并获校长拥抱”,但事后引起很大争议。事实上,尽管同性恋权益运动在中国不断发展,社会的容忍度在提升,但整体看,公众的接受程度仍然有限。根据环球网21日进行的在线调查,半数人对同性恋持反对态度,认可的仅占27.7%,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未来同性恋婚姻不可能在中国合法化。《环球时报》记者近年对国内同性恋群体进行了跟踪采访,发现在很多家庭同性恋难以被认可、接受,由于婚姻问题,许多同性恋者过着“双面生活”。有专家表示,传统文化的某些影响无法在短期内消除,社会在同性恋问题上远未形成共识。
毕业典礼上的“道德绑架”?
“我真的很坦诚,这是我情感的自然流露,也是我给自己一个仪式性的大学的结束。我的自我认同和性别意识都是在大学4年实现的。”在接受《环球时报》采访时,22岁的万青如是说。
万青就是日前在中山大学一场毕业典礼上一下子“火”起来的那名女生,她是该校新闻学专业毕业生。7月4日下午,万青偷偷把象征同性恋的彩虹旗藏到学士服衣袖里,上台后她立马把它披在肩上。在从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手中接过学位证书时,她请求校长和她“一起做加油的手势,为性少数群体打气”。当晚,万青把她和校长拥抱以及和她一起做加油手势的照片传上了微博。
这条微博被大量转发,紧接着标题类似“中大女生毕业礼宣布出柜获校长拥抱”的报道占据了各大门户网站头条。一夜之间,万青成了舆论中心。网友们纷纷来到万青的微博留言。有人赞扬她的勇气,也有不少人批评她“道德绑架”甚至“作秀”。
“当时校长的鼓励可能也是无奈之举,时间太短无法谨慎思考,但总不能拒绝她的要求吧”,一名要求匿名的中山大学学生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。她还认为“获校长拥抱鼓励”的标题有点不妥,“其实所有毕业生都可以要求和校长拥抱。中大可能确实比其他高校开放一点,但没有那么开放。”
万青不认为她是在道德绑架。她认为披彩虹旗、求校长鼓励的整个活动是她真实的情感表达。但毕业典礼上的举动引起如此大反响是她没有意料到的。“毕业典礼那天中午,在去学校的公交车上,我才有了这个想法”,万青说。令她有些失望的是,学校的媒体,包括官方网站、微博等,虽然都积极报道了毕业典礼,但对于她的这个举动却只字未提。该校某媒体前任负责人向《环球时报》记者确认,事情刚发生不久,学校团委老师就嘱咐他们不要提及,也不要报道这个事。某微信公号发的一张万青和校长的合影也很快被领导要求删除。不过,让万青感到欣慰的是,事发后她收到了学院好几位老师发来的鼓励短信。
其实万青担心更多的是家人的反应。她之前从未正式跟父母坦白过自己的同性恋身份。毕业典礼之后,有关她的照片和报道铺天盖地,她觉得家人肯定知道了这个事情,但是她不敢主动去问。记者在和万青的交流中得知,她前些天回到了重庆老家,跟父母坦白了她的“不婚”主义和同性恋身份。父母虽没有言辞激烈地反对,但似乎并没有把她的话当真,仍然恳切地要求她找份稳定的工作,找个男朋友,然后结婚。